<跑步電影3>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

發表於 2011/08/04 12,957 次點閱 1 人收藏 0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如果給你跑步的天賦,你會怎麼運用它?怎麼去看待它?是一種對抗世界的武器,還是神賦予的ㄧ個神聖使命?

Harold M. Abrahams和Eric Liddell,皆為英國傳奇短跑選手,兩人抱持不同信念,在1924年巴黎奧運田徑場上各自綻放屬於他們的光輝。

1978年Abrahams逝世,在葬禮上他劍橋大學的同窗Montague回憶起這位性格非常強烈的友人。自開學第一天起,Abrahams便展現其孤傲的氣質,念茲在茲的是人們是否尊重他及他的猶太血統。求學時期不論歌唱、運動還是課業方面Abrahams都有非常優秀的表現,更打破校園短跑挑戰紀錄,從此踏入了田徑場,將跑步得勝視為對抗種族歧視的勝利。

與Abrahams同一時期,在蘇格蘭也有一位短跑好手Liddle,他個性溫和,以傳教為畢生事業,全心全意侍奉神,因此,他認為自己跑得快是神特意造就,為了不辜負祂的旨意,他將用跑步光耀神。

一次比賽上,Abrahams和Liddell同場較量,Abrahams太過在意勝負所以跑時看了對手一眼,就這一眼讓他落後兩碼敗北。這對他來說是相當大的打擊,差點連自我認同都一滴不剩,幸好女友及教練的鼓勵使他重新振作,放眼奧運。

之後兩人都被英國選為奧運選手,辛苦的訓練日子終於結束,眼看奧運近在眼前,但Liddell卻為信仰與比賽掙扎不已,因為比賽在星期天舉行,神的安息日。經過再三協調後,Liddell放棄星期天100公尺項目,改為參加400公尺,維護信仰,也是跑步的初衷。最後他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拿下金牌,告訴人們,堅定自己內心的信念,才能獲取甜美的果實。

而Abrahams在200公尺的項目輸了,在休息準備100公尺項目時,他向Montague吐露出內心的不安,汲汲營營的追求社會認同、想要勝過所有人的想法,到底是為了什麼?上場前,教練一封信鼓勵了他,專注於自己,不要受外在認同束縛,所以Abrahams的眼前只有跑道,沒有其他競爭者,他用盡全力奔跑,奪得金牌,也獲得新的生命體悟。

雖然人們跑步的理由各不相同,但真正為跑步而喜悅、成長的人,多是因生命中某種價值的實現,並非純粹的勝負之心。影片裡Abrahams和Liddell對比之下,可以很明顯看出兩者層次上的差異,還有,一個人懷抱的信念所能激發出的力量之強。

圖片來源:粉絲網

以下為《火戰車》預告片

導演 Hugh Hudson
發行年份 1981
製作公司 20世紀福斯、Allied Stars
發行公司 20世紀福斯
主要演員 Ben Cross、Ian Charleson、Nigel Havers、Nicholas Farrell
獲獎紀錄 1981奧斯卡最佳影片、最佳電影配樂、最佳原著劇本、最佳服裝

 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抵達終點!沒有更多文章了!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